自动驾驶算法有哪些(自动驾驶算法用什么语言写)

自动驾驶 827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自动驾驶算法有哪些,以及自动驾驶算法用什么语言写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自动驾驶之感知算法 2、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自动驾驶算法有哪些,以及自动驾驶算法用什么语言写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自动驾驶之感知算法

感知是自动驾驶的第一环,十分重要,同时感知算法要考虑 传感器 的功能特性、适配其采集到的数据,才能开发出更好的算法。 感知算法 根据使用的传感器不同而不同。

点云障碍物感知的主要任务是感知障碍物的 位置、大小、类别、朝向、轨迹、速度 等。核心是 点云检测分割技术

特别注意:首先要利用地图信息对点云进行预处理;例如:去除ROI(感兴趣区域)之外的点云,降低点云图的复杂度。

算法核心思想:将点云转化为拓扑图分割问题,利用图聚类的方法(Ncut)解决问题,每一簇即为一个障碍物,虽然可以予点云以区分,但是缺乏对应的语义信息。

算法核心思想:利用 卷积神经网络 来处理激光雷达捕获的点云数据,并对点云中的目标进行识别;关键词:数据驱动、特征学习。

Apollo的实践:

1. 前视图 (front-view):将所有点云都投到 前视图 (front-view)(投影面是一个圆柱面)来构造特征,将点云问题转化为矩阵问题,进而使用深度学习进行处理。通过构建全卷积神经网络对前向视图进行处理。

2.制作俯视图:借助自采集车队,采集更多的实际数据,并且扩展数据视角,制作俯视图,通过将俯视图+前视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训练。同时,修改Loss函数,包括使用3D回归和Segmentation的损失函数。如下图:

但是俯视图没有高度信息,于是把前视图和Camera图像加进来进行辅助检查,综合了 Lidar测距准 和 Camera识别准 的优点,从而诞生了 Middle-Level Fusion 方法(Multi-View 3D Object Detection Network for Autonomous Driving);该方法使用俯视图提取Proposal,利用前视图和光学图像辅助进行更加精准的位置回归。流程图如下:

视觉感知 最早从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发展而来(ADAS采用人工构造的特征,使用浅层分类器);现在主流已经变为 “深度学习+后处理计算” ;其特点是计算硬件要求升级、数据需求量大增、安全性评估的变化。

面向自动驾驶的深度学习的特点:1.2D感知向3D感知渗透,模型输出更丰富(后处理需要的3D信息、跟踪信息、属性信息等都会放在CNN中进行学习);2.环视能力构建(传统方法靠一个Camera完成前向检测、碰撞检测、车道线检测。无人驾驶需要环视);3.感知+定位+地图紧密结合。

1.场景有几何约束(规则道路),可以辅助检测

2.模型输出需要更加丰富;Detectation---2D to 3D---Tracking

3.多任务学习(学习多种障碍物特征),网络结构适配;(由多个专用网络则流程太长难以满足需求)

4.属性识别——不仅限于障碍物级别的输出

分割与检测有相似之处,但是分割粒度更细,相比于检测的“画框”,它要求边缘分割

2D-to-3D的几何计算: 需要考虑相机位姿的影响、接地点、稳定性

时序信息计算(针对跟踪处理) :相机帧率与延时的要求、跟踪不能耗费太多时间、利用检测模块的输出进行跟踪;考虑轻量级的Metric Learning

多相机的环视融合 :相机布局决定融合策略,要做好视野重叠 

任务描述:在距离停止线 50~-2米 的范围内精准识别红绿灯亮灯状态,检测精度要求非常高(需要达到99.9%),同时召回不能太低(recall = TP/(TP + FN));天气等环境问题;红绿灯的制式;

自动驾驶中使用深度学习进行红绿灯感知模块的构建,主要分为以下几步:

1.相机选择和安装

2.高精地图的交互

3.使用深度学习识别灯颜色的变化(分为检测和颜色分类两步)

自动驾驶涉及哪些技术

【太平洋汽车网】自动驾驶技术的本质是用机器视角去模拟人类驾驶员的行为,其技术框架可以分为三个环节: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具体涉及传感器、计算平台、算法、高精度地图、OS、HMI等多个技术模块。

目前自动驾驶L3商业化技术已经成熟,L4级/L5级加速发展进入验证试点阶段。本文科普下目前自动驾驶汽车所要涉及哪些核心技术,到底离真正商用落地,技术上还需要哪些升级。

1、识别技术和人类的眼睛一样,这个轮式机器人也有它眼睛,用来识别周边的车辆、障碍物、行人等路上的情况。

眼睛的主要构成部分是眼球,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来改变晶状体焦距来获得实像。那自动驾驶的眼睛是由什么构成的?答案是传感器。包括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还有红外线、超声波雷达等。

可能会惊讶,需要这么多眼睛?没错,它是长满了眼睛的小怪兽,通常拥有10+只眼睛。

其中,最常用的是摄像头,几乎是毫无争议地被所有开发者采用。它和人类的眼睛最接近,可以看清有颜色的标识、物体,看得懂字体,分得清红绿灯。但是缺点也不少,比如在夜晚或恶劣的天气下视力就严重下降,也不擅长远距离观察。

其次是颇富争议的LiDAR,即激光雷达。比较常见的是在车顶,像是顶不停旋转的帽子。原理很简单,就是通过计算激光束的反射时间和波长,可以完成绘制周边障碍物的3D图。而短板则是无法识别图像和颜色。

毫米波雷达也不得不提一提,因为它的全能--可以全天候工作,这使得它不可或缺,即便它无法识别高度,分辨率不高,也难以成像。但它凭借其穿透尘雾、雨雪的硬本领,站稳一席之地。

(图/文/摄:太平洋汽车网问答叫兽)

机器人算法和自动驾驶算法有哪些区别?

机器人算法和自动驾驶算法有以下区别。

自动驾驶对算法安全性的要求高。是首要因素。比什么都重要

自动驾驶车辆的可移动自由度比机器人要低

自动驾驶车辆的速度相对于机器人要高很多

自动驾驶车辆对算法的鲁棒性要求高

自动驾驶车辆的实时定位更为重要。

或许可以通过V2X的手段,检测回环,提高自身定位精度。

(研发车辆,不是量产)自动驾驶车辆对算力没什么上限。

(量产)就需要权衡硬件性能,计算量,算法的效率等等。

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况相当复杂,没有统一性。所以算法要有普适性。

自动驾驶车厂有自己的平台,不可能随便换平台。跟机器人有较大的区别。

关于自动驾驶算法有哪些和自动驾驶算法用什么语言写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扫码二维码